abc

实体店“倒闭潮”全赖网购?电商表示“不背锅”|双十一_业界_ETime
  • 标题
  • 全文

首页 > 实体店“倒闭潮”全赖网购?电商表示“不背锅”

实体店“倒闭潮”全赖网购?电商表示“不背锅”
2016-10-31 标签: 双十一  业界 来源:经济参考报


当众多电商迫不及待地早早开启今年“双11”网购狂欢的盛筵,实体商业却在深秋的萧瑟中更显落寞。


作为让北京一个商圈崛起的地标性商业,曾经风光一时的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宣布将于11月1日停止营业,这家经营了18年的老牌外资百货已经近7年不曾盈利。


部分城市大批购物中心空置,百强连锁零售企业销售增幅、利润率下降、用工减少……业内人士分析,受租金人工成本上涨、网购发展迅猛等因素影响,实体店经营压力不断增大,加之此前盲目扩张带来“泡沫”,且同质化严重,未来零售百货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“倒闭潮”。


零售业“倒闭潮”来袭


“那时候能来华堂买东西是件特别享受的事情。”说起十里堡华堂商场,北京的周小姐满满都是童年的回忆,“家在通州,我爸要骑一个小时的车,带我来华堂买东西。其实通州也有商场,但是没有华堂‘洋气’。能玩、能买东西、能吃饭的商场,那时候就这一家。”


十里堡店是1998年华堂商场在北京开设的首店,十里堡地区当时仅仅是一个住宅区,由于华堂商场的存在,逐步以其为核心发展成了一个商圈。然而,近年来,在电商的冲击下,华堂商场在北京一直不停关店。目前,这家曾经拥有11家百货商场的老牌外资百货,在京只剩下两家门店和一家食品馆。不过,剩余的两家门店近些年也并未盈利。


华堂并非是唯一在北京频频关店的百货业态。西单商场十里堡店更是早于华堂,于今年1月正式停业。不久前,百盛集团也发布公告,称将出让太阳宫店。而同样是日资的永旺也在调整在华业态的布局,早已关闭了位于朝阳大悦城的百货业态。


在武汉,光谷步行街曾号称“世界上最长步行街”。自2008年开街以来,短短几年间总占地面积就达到41.79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,成为一条1350米的目前世界最长纯步行商业街。然而,在电商冲击的大环境下,小型的零售业部分生存艰难,整个9月,光谷步行街客流量比往年减少了近200万人,许多商户都直喊出现持续亏损,不得不关门谢客。


不仅光谷步行街,在武汉还有很多商业中心正在凋谢。后湖的新生活摩尔城,除了电影院、超市、家电及快餐等主力店还在维持经营外,九成的零售店都已撤离;位于街道口黄金商圈的未来城购物中心,早已沦为“空心城”,如今除临街的几家品牌连锁店外,其他已全部关门歇业;汉口二七路的东部购物公园C2时尚购物广场,零售业态也几乎整体关门。

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,成都、沈阳等地也是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地区,部分购物中心、连锁零售企业出现招不到商甚至关门闭店的情形。在成都,太平洋百货春熙店入驻20年后于2013年10月停止营业;2014年12月,开业不到半年的NOVO百货关门;2016年6月,经营22年的成都华联商厦关店……在沈阳,多处百货商场近些年关门。


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“2015年度行业发展状况调查”显示,2015年,百强连锁零售企业中有31家企业销售增长为负,净利润率为1.8%,同比下降0.1个百分点,55%的企业净利润率出现下降。


四大原因导致实体店困境

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说,实体店倒闭主要是两种情形,一种是开了一段时间之后关门,另一种是购物中心招不到商。以前购物中心要招到百分之七八十商户才开业,现在招了一半就开业了,招商很难。


业内人士分析,成本上涨、网购冲击、商品需求放缓等是导致实体店纷纷关门歇业的主要原因,加之此前购物中心盲目扩张带来“泡沫”,且同质化严重,未来零售百货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“倒闭潮”。


高房租、高人工、高物流成本是实体商业经营困难的首要原因。裴亮说,房租成本太高,零售商业一般也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利润,刨去人工和房租成本,净利润只有1%至2%左右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显示,2015年,百强企业人工成本上涨4.2%,房租上涨8.6%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敏说,我国一件商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物理移动7、8次,而发达国家只有3、4次,中间环节多,物流成本较高。


在北京市新街口南大街、西四南大街、东直门南小街一带,临街商铺也有不少关门歇业,基本多为服装店和电动车店等。在西四南大街经营一家25平方米服装店的老板告诉记者,每年租金16万元,每天收入最多也就1000元,衣服已经很便宜了也没人买。


来自网购的冲击也不容小觑。据商务部统计,去年我国网购销售额高达3.23万亿元,海淘约1万亿元。且网购商品主要是家电、服装和食品等,而这些都是实体店销售的主要品类,网购分流了实体店的部分消费。


裴亮等认为,从供给端看,此前商业地产开发太快,购物中心盲目扩张供应,但是从2014年开始店铺需求量明显下降,存在大量过剩的商业物业。

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显示,目前全国在建项目323个,总面积近3200万平方米。在武汉,由于前期开发过快,过于集中,武汉一些商业地产陷入了滞销,遭遇去库存难题,空置率居高不下,商家面临持续亏损。武汉已有40多家大型商业综合体,还有17家在建,售价达到每平方米40万元,空置率却高达40%。


“从需求端来看,随着消费升级、文化旅游休闲等需求提升,传统商品需求量放缓。”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说,尽管网络消费额高增长,但它对实体店消费是一种冲击和替代,甚至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,因为信息共享下,营销更加精准导致交易成本下降,此外,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的情况下,消费增速回落也是可能的。


从行业自身来看,实体商业同质性强,用户体验相对较差也是其日渐没落的原因之一。王敏认为,购物中心普遍多是大众品牌,无特色。有的购物中心管理混乱,缺乏统一规划。“零售业经历了10多年的黄金时期,但一直是粗放式发展,存在运行质量不高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、供应链效率低、人才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低等问题。”裴亮说。


实体店倒闭对就业、房地产等已经带来不利影响,尤其对于商业地产供应过量的城市来说,去库存压力大。为缓解人工成本上涨压力,商铺、零售企业开始裁员。2015年,百强企业平均新开门店同比下降16%,平均关闭门店62个,同比上升39%,百强企业正式用工人数下降3.1%。


跨界混搭或是出路


针对实体商业的困境,相关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建议建立商业网点规划“硬约束”,防止继续盲目扩张,同时进一步减轻行业负担,积极谋划转型升级。


裴亮认为,很多城市人均拥有商业面积已经过量,建议立法部门尽早开展网点规划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,各地政府要对商业网点合理配置。目前个别城市也有类似规定,但都是“软约束”。如果再不出台条例硬约束,将来就会产生一批“烂尾楼”,难以盘活。日本、法国等国也都有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相关立法。


多位零售业企业负责人说,零售业是充分竞争的草根行业,有一定公益性,建议对商业用地的土地成本进行一定公益性的安排。多家连锁超市经营者认为,如冷库建设非一家之力可以实现,建议政府参与建设物流冷库等基础设施,同时给予企业灵活的社保政策,允许员工灵活就业。


裴亮等还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,引导零售百货业增加休闲、影视娱乐、儿童教育等多种业态,增加互动体验的项目,同时尝试与电商合作,优化商品采购、供应链管理、营销等方面。


有统计显示,我国六成零售企业已转型为多业态经营,涉足超市、百货、购物中心、便利店、电子商务等。


有“中华第一商圈”之称的广州天河路商圈,凭借商贸与文化、娱乐、旅游跨界混搭,获得了旅游主管部门“国家4A级旅游景区”授牌。电子商务对商业的汹涌冲击,在这里似乎是“反向”的,越“冲”越旺:2015年,天河路商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


在这里,传统商场“互联网+”了,引入了机器人导购、3D试衣、虚拟现实、定制3D打印等科技体验,消费者置身其中,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线上还是线下。就连“网购天堂”的电子产品消费也是如此。天河路商圈扎堆的大型电脑城,并未因电商冲击而门庭冷落。原先货品杂陈堆积的IT档口,如今变身IT咖啡馆,店员由“时尚女”取代了“工科男”,顾客现场体验之后线上购买,消费与社交活动同步。


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,这个商圈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像“商”圈,所购之“物”,主要是听音乐会、逛图书馆、看海洋动物、参与工业设计、品尝美味佳肴、游览城市景观等各类文化、旅游体验活动,不知不觉中掏出了一大笔钱、手上挽起了大包小包。今年国庆黄金周,依托广州国际购物节、极地海洋馆、数字图书馆等等特色项目,天河路商圈全天的高峰客流量超过400万人次,相当于数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总和。


“多业态经营顺应了消费者需求的转变,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,甚至可以分散风险提高利润。电商与实体零售各有优势与瓶颈,在未来的商业模式探索中,全渠道融合有望成为电商的‘最后一公里’的解决方案,实体零售商也可能凭借全渠道融合重获增长。”德勤中国消费品及零售行业全国主管合伙人龙永雄如是说。(关桂峰、龚雯、徐海波、王攀、毛一竹综合报道)

IC交易网订阅号

ETIME元器件